撰文|褚韵文
(相关资料图)
“十年前的传统手机市场被智能手机颠覆,如今的汽车市场颇有几分当年的味道,不知再过十年,曾经的场景是否会重现?”
近期智能科技品牌的一些言论在汽车圈引起了较大的波澜,例如“没有手机软件赋能的汽车厂商都将逐渐掉队”等等,其实从智能化成为汽车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之后,越来越多的智能科技品牌渗透进了汽车行业当中。
这对于汽车这种传统的机械产物带来了比较明显的转变,从功能的控制、交互,再到一些全新功能与生态的拓展,也让一些新的理念随之诞生,例如汽车将作为众多科技配置的新载体,亦或是车轮上的智能手机。
抛开产品,其实如今的汽车行业颇有几分十几年前手机行业的特征,尤其是新能源领域,产品的布局、宣传,再加上一些厂家的宣传模式,虽然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但是绝对是相似度极高。
即将举办的上海车展绝对今年上半年汽车圈的重头戏,是否会迎来一波“智能”的集中赋能?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会走手机的发展路线吗?例如硬件大差不差,后续在软件上形成区分,又是否会颠覆市场格局?刷掉一众传统品牌?
相似与不同
汽车发展到现在,除了一些品牌手握的核心技术之外,基本上能够通过供应商体系“拼凑”出来一款能够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
此前由于发动机与传动系统这种核心硬件并不好搞,甚至很多时候“抄”都抄不明白,所以汽车市场当中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格局,这就像十几年前的手机市场当中,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总是绕不过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这些传统通信业巨头。
随着时间的推进,一些品牌经过多年的研发终于在内燃机领域掌握了自身的技术,进而开始逐步地进入市场,但是这个时间很长基本上都是十几年起步,但是在新能源技术出现之后,这个状况就被改变了。
三大件不再成为造车的门槛,动力电池、电机、悬挂、底盘、座舱、软件系统基本上都有现成的成品摆在那里,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后,虽然不是轻而易举,但是起码要比之前更容易,这也是为什么新造车品牌突然多起来的原因之一。
这其实和现在的手机市场很像,除了头部那几家掌握芯片技术的厂家外,其它很多品牌都是采购不同的零配件来进行组合,随着供应商的能力越来越强,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会变得越来越小,而这个问题正在现如今的汽车市场当中显现。
所以在品牌的营销上面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此前的汽车产品是侧重自身的宣传,或者说是各玩各的,把自身的优势展现出来就好,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厂家之间互相盯着不放,甚至出现了针对竞品去做针对性的车型应对。
可能车身尺寸上就差那么几厘米,加速就快零点几秒,但是就是要打败竞争对手,在宣传层面上形成自身的“碾压”态势,秉承“不管我过得好不好,反正你别想过好!”的理念去深挖产品优势。
如果说当时手机市场当中苹果的出现刷新了整个行业的认知,并且改变了后续产品的发展方向,那么现在这些这些新出生的品牌是苹果吗?或许并不是,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不过是发现了造车门槛降低的新风口,随即一窝蜂地拥过去罢了。
利与弊
当传统的汽车市场开始形成这种转变,会带来哪些利好?又有哪些弊端?
利好很明显,全新的体验已经在多个方面体现,例如交互、便利性的提升,而且还能够获得更多新奇的功能。
这就让汽车的产品属性得到了增加,此前可能只是代步、远途的出行工具,现在可能会辐射到日常的用车生活当中,但是在科技产品当中有一个摩尔定律,简单来说就是处理器的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智能科技产品算是更新频率较快的日常消耗品,而汽车则是长期持有的耐用品,所以这就很矛盾,但是这两年的时间内,就有多个品牌出现了老设备不支持更新的消费者投诉,要知道,随用随新可是购买产品时的一大卖点。
所以这就很矛盾,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汽车的发展究竟是以什么为刚需?
这个时候可以先简单的类比一下,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与手机挑出两个共同点,都是依靠电池提供能量,然后用智能化的操作与功能来解决日常需求,但是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消费者所关注的核心点却并不一样。
手机放在十年前,超长待机还是一个产品优势,但是现在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实现这个功能,基本上能够满足一天的待机就算好的了,这是因为动辄一个月的电池续航远不如现在手机能提供的这些功能实用。
但是对于汽车来说,用以上的评价标准显然不合适,汽车的核心诉求还是拓宽出行半径,也就是车辆的续航,而那些以智能化为依托的功能与配置则可以被消费者舍弃,就像一些消费者会说:“弄得这么花里胡哨干吗?”
所以不能说现在明确了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方向后,就将产品的所有重点都转移至此,如果仅从这两方面来看,智能化显然不是刚需,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点,汽车是一个多种因素影响的商品,百余年发展明确了这一产品的核心属性,若是做成车轮上的智能手机,这或许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总结?
抛开利弊,其实手机市场的发展给现如今的汽车市场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这其中最重要且最需要被关注的就是核心技术被人卡了脖子,想当年华为首发5G,现如今全系产品却只能以4G在市场当中生存,若不是芯片被限制,出货量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
这一点其实在汽车领域也是如此,前两年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缺芯成为了汽车行业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小到交付推迟,大到工厂停工减产。
现在新能源加智能化的汽车产品不同以往机械化为主,对于芯片的依赖更为强烈,对于各种功能分区有着不同的芯片需求,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功能就需要芯片的算力得到提升去进行满足,这就决定了很多功能都需要跟随芯片供应商的节奏来走。
如果自主拥有一套完整的供应体系,后续便会成为引领市场走向,甚至是成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与此同时,单打独斗也应该变为集团出战。
新能源这个风口其实给自主品牌打开了一个传统品牌包围的突破口,如果始终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与那些品牌纠缠,很难在市场当中形成优势,毕竟这种机械工业还是很依靠技术积淀与历史传承的。
但是,如今在新能源与智能化两个方面,可以看到自主品牌在市场当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对于那些传统车企的超越,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合力提升一下核心技术?而不是纠结于与竞品的一些细微差异,或是萌生出“自己过不好,那就谁也都别过好”的想法。
品牌、技术、营销?
未来的汽车市场,能够对品牌真正起到推进作用的是什么?是品牌?是营销?这二者在之前的汽车市场确实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近两年当中,品牌的光环变淡了,营销也快被玩烂了。
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是什么?技术肯定会被放到靠前的位置。
技术会体现在很多的方面,像当年的手机市场,技术可以是改变产品形制的极致纤薄的机身、也可以是能够变换形态的巧思,包括苹果对市场颠覆后,产品拼的也是核心技术,例如芯片、系统的优化等。
对于汽车来说同理,现在的市场已经同质化严重,单靠设计、配置已经很难形成差异化,这几年时间当中为什么会有一些品牌突出重围?重新拍列了销量榜单,实际上靠的就是核心的技术,未来,消费者也将更加关注产品在这一方面的提现。
所以说不管是新能源也好,还是智能化也罢,真正打出差异化的还应该是从消费者刚需入手的核心技术。
那么从这一届的上海车展预告当中,我们也看到了众多品牌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入手,仅在车展前一周的时间内,比亚迪发布了云辇智能车控系统,长城发布了6x6超级越野平台,捷途发布会也是以技术赋能为主题等等。
这对于市场未来发展其实是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因为这些毕竟是实打实能够给消费者用车生活带来更好转变的技术,而不是通过一些故事、一些概念去给消费者画饼。
这种新的趋势在未来时间内必然会持续,以核心技术作为产品迭代重点的做法将会成为主题。【iDailycar】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